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跨越峰值后出现下滑,庞大的汽车销售网络中还有个被年轻购车者淡忘的群体——二网。这个随着国内汽车市场高速发展而诞生的销售网络,又在整体行情的下滑中发生了诸多变革。
二网的诞生非常有“中国特色”,是国内汽车行业高速发展时期的产物。不过,如今大多数90后在选车时,都不知道二网是怎样一个群体,对于他们来说,在购车流程里压根不存在二网这一选项。
同时,伴随着造车新势力而来的新零售浪潮,也在不断挤压二网的生存空间。加上目前传统4S店库存压力增加,价格不断下探,二网过去的价格优势也越发不明显。所以,如今的二网生存现状到底如何呢?
春节期间,我本想着去4S店看车,但由于经销商都在放假,机缘巧合中,为大家带来了这篇基于三四线城市(四川宜宾)二网经销商的探访报告。
具有国情特色的二级网络
90年代中后期,汽车慢慢开始进入中国家庭,那会儿卖车条件低但门槛高。这里说的条件低是指卖车不用划地花重金建4S店,只要有个铺面就行。甚至有没有对应展车也无所谓,试驾就免谈了,要买车直接去仓库看,里面都是一层灰,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汽贸公司。
到了千禧年前后,在诸如宜宾这样的三四线城市,都还没有一家正规的4S店,普通消费者了解车的渠道只有汽车杂志以及报纸的汽车专栏。由于信息差巨大,所以那会儿口碑传播很有分量。“老三样”之所以能在那个年代火遍大江南北,也有时代的因素在里面。
而门槛高主要指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卖车,当时各地都有专门的汽车销售公司,这些公司并不像现在这样遍地都是,除了主流车型之外,有的车甚至要跑到省城才能看车。2000年过后,4S店模式开始普及,但网点很少,只要拿到一个品牌的授权,基本等于垄断了该地区。比如,宜宾的第一家4S店是广汽本田,这家店基本覆盖了当年整个川南广汽本田的4S业务。
这种躺着赚钱的日子存在了好几年,那会儿买车还要托关系,优惠先别说,能提到车才是硬道理。我家里购买的第一台车是北京现代伊兰特,当时付出的成本除了车价本身之外,还额外给介绍人和销售红包,才算买到了车。
局面大概在2008年前后开始扭转,伴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,汽车销量大涨,车企开始加速扩充产能。与此同时,车企在同步扩充渠道能力,并往4S店压库存。而4S店都集中在地级市区,要想进一步增加销量并快速消化产能,就得让销售渠道下沉到县级市以及乡镇等地,此刻4S店大力发展二级网点,凡是属于合作的二网可以直接从4S店那拿商品车做展车。
二网的春天,就是此刻来临的。
从村村通公路到汽车下乡政策陆续实施,三四线城市汽车需求增长很快。由于渠道足够下沉,车价相比4S店更便宜的二网开始吃香,甚至有二网销售带着客户到4S店提车的情况。
这时候问题来了,既然车是从4S店拿,为何二网的价格会比4S店更便宜呢?这里面的供需关系非常复杂,简单介绍下就是由于各地对各种车型的接受程度不同,比如南方对日系车青睐有加,而北方更喜欢德系车,两边销量的差异造成了区域终端价格的不同,而二网的关键就是利用资源去全国各地找车,赚取差价。
同时,4S店从厂家拿车也不可能只拿畅销车,为了不让搭配着拿的一些冷门车放在仓库吃灰,就想把车尽快出掉。但是4S店往往有各种销售限制,比如只售本省,或者是厂家有价格红线。出于种种原因,4S店也会主动把车甩给二网,所以二网本身就具有捡漏的性质,同时还能出具4S店的正规发票,只不过存在一定的时间差。
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,区域垄断的4S店也不希望本地价格有大幅波动,所以有时宁愿把车甩给外地二网回笼资金,也不愿意把本地的价格打乱。
并且,厂家对4S店也有销量的考核,在规定时期内完成销量目标,就能拿到更多返点。受客观环境影响,有些4S店根本没法完成目标,所以只有保大弃小,算上资金、仓储等各种成本在内,哪怕在单车上亏着给二网,也比放着吃灰更有利。
随时随地找客服,更方便、更快捷
客户服务热线:工作日:9:00-18:00